Navigation menu

来源:未知 责任编辑:admin

【圣灯山镇】创建“四色融合”党建品牌持续赋能乡村基层治理

  近年来,巴南区圣灯山镇充分结合工作实际,创新基层治理新路径,持续赋能基层治理,健全完善党建引领“四色融合”党建品牌,打造“红岩先锋”变革型组织,取得良好成效。

  通过开创工作新路径,设立圣灯山、跳石等4个片区大党委,设置康养民宿、乡村旅游等2个功能党支部,确定党员联系户43户,形成“片区党委—村党组织—功能党支部—网格党小组—党员联系户”五级组织架构,打通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“最后一米”。

  推行“导师帮带制”,将村9名“两委”成员与驻村工作队队员、优秀党组织书记结成“对子”,帮助团队快速成长。主动对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、西部陆海新通道、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中,深化实施“能人返乡”工程,吸引3名乡贤人士充实后备干部,解决村级组织后继乏人问题。

  此外,还持续实施“双培双带”工程、开展“无职党员设岗定责”活动,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5名,带领群众共同致富,全面焕发基层党建“红色”活力。

  圣灯山镇还创建效能型“金色”善治团队,激发党员群众干事热情,构建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。

  全镇开展党员亮身份、亮承诺的“双亮”活动,在村公示栏张贴“初心榜”,激发党员走上乡村自治的“舞台”,“站” 到服务群众的“前台”。

  为深化数字重庆建设,用好市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,将村划分为151个位微网格,成立26个微网格党小组,配备调解、信息等“六员”,设网格中心户、网格议事厅共37个,带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件32件,解决2个网格400余人的出行问题,实现整体智治。

  通过建立爱心超市、乡村治理“积分卡”和推行乡村治理党员“积分制”,探索采取“月登记、季评比、年考核”方式,充分营造学习榜样、赶超榜样的浓厚氛围,彰显效能型团队“金色”担当。

  通过吸纳村干部、党员和热心群众,成立以“老村长”为原型的13支圣灯山“背篓宣传队”。根据群众需求,重点开展“环境保护、庭院美化、文化宣传”志愿服务,激发辖区群众开展“橙色马甲”志愿服务宣传活动30次,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。

  同时,建立健全表彰激励体系,组织开展“最美党员”“最美村民”“最美庭院”“最美故事”等特色评选活动12次,评选“最美党员”等奖项23个,创建“巴适小院”11个。

  通过融合党员量化积分制,号召普通党员、“候鸟”人群和辖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开展名嘴送思想、名匠送技能、名医送健康、名人送新风的“四名四送”志愿服务,培育“手拉手”人居环境等志愿项目,引导在职党员主动到基层报到,积极主动服务企业、服务群众、服务基层,让“橙色”志愿服务成为常态,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和企业的满意指标。

  圣灯山镇立足青山绿水优势,有序做好农旅融合工作,让“绿色”成为发展底色。

  通过深化“万企兴万村”和“党建引领·百村振兴”行动,梳理15个项目清单和需求清单,精准实现村企、村机关等46家单位“三联共建”。

  该镇用好发展优势,主动把工作放到现代化新重庆新巴南建设中谋篇布局,大力发展高山农产品,探索“村+农业企业+集体经济组织+小农户”新模式,吸引13家农业项目入驻,租用1000亩撂荒地,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整治,种植果蔬和大米,实现圣灯山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。

  坚持运用数字化理念机制,探索“党建+电商”的新发展模式,依托奶油西瓜、高山玉米等“土特产”招牌,与农禾电商深度融合,“线上+线下”展示销售特色农产品,提高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,扩宽产品销售渠道,开展直播30场,线万元,让“绿色”助力产业融合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