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vigation menu

来源:未知 责任编辑:admin

肚松咪酒:国家名酒究竟是怎么评出来的

  上一期肚松说道,总结中国名酒70年的历史经验,全国评酒会对中国酿酒工业的发展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。凡被评为国家名酒,酒厂犹如黄袍加身,产品立刻变身一瓶难求的紧俏商品。酒厂也同时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,政府予以大力支持,生产规模得以扩大,科研技术也得到加强。延及当前,有国家名酒名衔的白酒,依然是消费者青睐有加的品牌,也是驱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扛把子。然而也有一些头顶国家名酒名衔的酒企,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泯然众人矣。为什么顶着同样的光环,这些酒企的命运却各有不同?肚松觉得,这还要从国家名酒评选标准,以及全国评酒会的历史往事说起。

  1952年的首届全国评酒会,中国经济开始从全面恢复向社会主义建设转变,计划经济体制和酒类专卖体系尚不完备,名酒的评选标准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,比较全面。到了1963年的第二届全国评酒会,则以产品品质为核心指标,因为我国在1963年已经进入计划经济时期,酒类专卖体系也已较为完善,名酒评选可以专注产品品质。但第二届评酒会在产品品质的理解上,却有较大的倾向性。从今天的标准回看,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在白酒评比中,对浓香型酒较为推崇,八大名酒中,浓香酒占四席,且全在前四名。然而中国白酒的酿造是根植于地域资源禀赋,不同的地域所酿的白酒,风格差异明显,评定标准过于单一,必然有失公允,也不符合中国白酒酿造的客观情况。因此到了1979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,白酒开始按照不同的香型分组评比,再到1983年的第四届全国评酒会、1989年的第五届全国评酒会,都是主要根据香型进行分组评比,但仍然是产品品质为核心指标。

  纵观五届全国评酒会,除第一届外,评比标准主要以产品品质为核心指标,因此其对酒类酿造技艺的整体提升是显而易见的;参与评比的评委,主要是业内来自酒企和科研单位的专家,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“国家评委”,所评出的国家名酒,代表着酒业专家的统一意见;同时又参考国家对于酒类宏观调控的政策,对于符合要求的酒企的参选酒样酌情优先。

  1989年以后,国家对酒业的管理逐步放开,而国家名酒评选也随即停止,酒类行业进入完全竞争性的发展阶段,名酒企业的命运和前途开始出现分野。有的酒企发展越来越好,有的酒企跌宕起伏,而有的酒企则日渐萎靡不振。

  相同的光环,不同的命运,究竟是国家名酒评选的标准出了问题,还是酒企自身的经营出了问题?显而易见,国家名酒评选偏向品质标准和专家意见,固然有其限制性,但企业对经营方略的不同选择,则是首要前提。

  其实,1989年以后,几乎所有的名酒都是怀着“皇帝的女儿不愁嫁”的心态进入市场经济,对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和口味偏好重视不足。但到了1990年代以后,名酒企业对市场经济环境逐渐适应,开始确定不同的前进方向:有的依然坚持固有风格不动摇,宁肯慢一点,也要稳一点;有的在坚持自由风格的基础上,顺应消费者进行微调;而有的酒企干脆彻底迎合市场,消费者喜欢什么就酿造什么。事实证明,第三种酒企无一例外地走向萎靡不振。近几年来的酱香热让一些酒企怦然心动,肚松曾经以此为例多次提醒,莫要盲目跟风。

  与名酒企业的分野不同,有一批酒企虽然没有国家名酒的光环,却凭借自身的努力,在市场经济的浊浪排空中茁壮成长。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,夯筑了坚实的品质基石,又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产品风格,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。纵然在当前极其复杂的市场环境下,他们依然能够保持逆势增长的态势。这些是消费者的口碑喝出来的,堪称新名酒的典范。

  综上所述,名酒可以是专家评出来的,也可以是消费者喝出来的。那么专家意见和消费口碑,究竟哪个更重要?依照历史经验,历届全国评酒会,因为公正、客观、权威,也充分尊重了中国白酒根植地缘禀赋一体多元的客观事实,所以影响了消费者的口碑。那么究竟是金杯银杯重要,还是消费者的口碑重要?肚松认为,尊重公正、客观、权威,且尊重消费者口碑的金杯、银杯才是最重要的。如果没有这样公正、权威的金杯银杯,当然是消费者的口碑更重要。